倪嘉雨同学 倪嘉雨,核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系2018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荣获“2022届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 倪嘉雨同学自2018年9月进校以来,深入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潜心钻研热爱的学术研究,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科研和竞赛成果,顺利被亚洲著名学府——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引力与宇宙学。 荣誉证书 2019年起,倪嘉雨同学加入核能系“核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室”,参与一项与氡气测量有关的研究。同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三等奖。在这一年中,除了规定课程以外,倪嘉雨同学还通过图书馆借阅、网络等方法,自主进行了广泛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复分析、群论等基础数学方面的学习,为将来的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之后,倪嘉雨同学进一步完成了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和《广义相对论》的学习,并在2020年下半年组建科研竞赛团队(倪嘉雨、叶林峰、高德宏),代表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一等奖。 比赛结束后,倪嘉雨同学结合量子力学的学习,以及数学建模竞赛中研究的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到量子力学中波包演化模拟的办法。并以此申请了学院“苗子工程”科研项目,相关论文《灰色系统理论在波包演化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发表在中文核心、CSCD期刊《计算物理》上。审稿人评价到:该文高度创新地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到计算物理学中,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范例。该项目高质量结题,被学院评为优秀科研项目。 申报科研项目 学术论文 2020年底,基于广义相对论的学习和对黑洞物理学的研究兴趣,倪嘉雨同学提出并在数学上证明了学术观点:黑洞无限红移面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洛伦兹变换的奇异性,仅仅是一种观测效应,而不像黑洞的事件视界,是由于时空性质的改变而产生的。根据这个观点,理论上可以通过研究含有速度参数的洛伦兹变换的奇异点,来研究各种黑洞的无限红移面的动力学效应。倪嘉雨同学以Schwarzschild、Kerr-Newman黑洞为例,研究了它们无限红移面的动力学效应,包括从数学上给出观测者在黑洞内部的情况,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结果。相关论文《On the dynamic effect of infinite redshift surface: Lorentz factor analysis method》(论无限红移面的动力学效应:洛伦兹因子分析法)以我校为第一单位,倪嘉雨同学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SCI期刊《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欧洲物理学报)上。倪嘉雨同学也因此受邀成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中心的访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那里的专家教授讨论交流,更深入地学习引力与宇宙学方面的知识,参与相关的前沿研究。 临近毕业,倪嘉雨同学还参与了核能系覃骏老师主持的中子成像科研项目,相关论文已向期刊投稿。倪嘉雨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弯曲时空中核子转化问题的研究》,即研究黑洞或致密天体附近强引力场下的中子质子转化问题。他利用半经典量子引力理论计算了多种时空中中子与中微子的散射截面随距离的分布情况,与基于平坦时空的传统量子场论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了许多有意义且有趣的结论。这一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以有效降低目前对黑洞和致密天体的观测误差。 当问到感兴趣的理论物理研究是否会和核工的专业课学习相冲突时,倪嘉雨同学说:“教务安排和科研计划上可能有时候存在一些冲突,但只要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校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比较支持的,并给予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至于核工的某些专业课程虽然看起来和理论物理并不直接相关,实际上一定程度起到了拓宽学术视野的作用。比如《反应堆物理分析》这门课,让我了解到了工程上是如何看待和控制中子的,与粒子物理中的思路极为不同。” 个性书单 提到大学这些年的心得感悟,倪嘉雨同学说:“我觉得成为一个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主地去完成学习和思考等活动,而不是像高中一样被课程规划推着走。还有很多同学对于大学的学习有一个误区,采取高中的办法学习大学的知识,也就是把知识看成是一些零散的点,然后通过大量的刷题来把它们联系起来。实际上大学以上的知识都是成体系的,是针对某一类问题提出的系统性的方法。比如高数,就是建立在无穷小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从而有了连续、可导这样一系列的衍生概念,最后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用函数和方程来描述这个世界。与其陷入题海的迷茫,不如多花时间理清楚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和基本思想,这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更有帮助。” 对于未来的计划,倪嘉雨同学说:“准备致力于黑洞热力学与量子引力的前沿研究,争取在研究生阶段做出高水平的工作,并打算将来回到大陆地区的高校任职,组建科研团队继续追寻学术理想,培养研究生。” 飞扬青春 核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系 2022.06.22 |